焊接设备分会、成套设备与专用机具分会
一、现状和问题
1、行业规模
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钢铁产品需要经过焊接加工�除了少数高端设备
外�这些焊接加工设备我国基本能够自行提供�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
的焊接设备生产国和出口国。
目前�我国电焊机行业中企业的经济类型主要为民营企业、股份制企
业、中外合资企业及外商独资企业。企业总数大约为700家左右�全年总
产值大约100亿元�其中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二十多家。
目前�我国焊接设备行业的产能大于需求�尽管上游资源及原材料价
格在不断上涨�但整个行业的销售平均价格处于下降区间�行业的平均利
润越来越薄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规模化的优势已经使那些没有自主研发
能力的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�企业的数量将会逐步减少。
2、行业的技术水平
1�高效节能的CO2焊机、埋弧焊机的应用率大幅度提高。
2�逆变焊机已经形成普遍推广的势头�特别是逆变 C O2焊机获得了
普遍应用。
3�自动焊接设备发展迅猛�在高速机车、工程机械、钢结构、家电、
汽车等行业获得广泛应用�已经占据主体地位。
4�以焊接机器人为代表的焊接自动化装备的数量大幅度增加�应用
日益广泛。
5�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�电焊机出口数量和规模都大幅度增加�
在低端商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大幅上升。
3、国外发展水平及国内外差距对比分析
1�焊机控制数字化
全数字化控制的焊机�已经成为进口焊机的主流。全数字化控制技术
大大提高焊机的控制精度、焊机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�同时也大大简化
了控制技术的升级。而国内的焊接电源�仍然以模拟控制技术为主�虽然
部分厂家也推出了全数字化的焊接电源�但是大都处于简单代替模拟控制
的水平�全数字控制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�导致市场的认可度不高。
2�工艺控制智能化
国外进口焊接电源大都以免费或选配的方式提供了焊接专家系统�允
许操作者输入焊接材料、厚度、坡口形式等焊接工艺条件就可自动生成焊
接工艺。而国内焊接电源厂家在焊接工艺的研究和积累工作还十分有限�
难以提供成熟可靠的焊接工艺支持�导致国内产品除价格外与进口产品不
存在竞争优势�大部分高端市场份额仍然被进口焊机占据。正是在智能化
和焊接工艺服务上的缺失和脱节�我国的焊接设备大多为纯粹的机器和设
备�而没有背负起为焊接用户解决焊接问题的责任。
3�系统集成网络化
国外焊接设备大都提供了现场总线接口�而且可控参数丰富�焊接工
艺控制更加方便�国外自动化焊接系统的集成水平显著提高。而国内的自
动化焊接系统普遍处于继电器开关量编组控制的水平�各个自动化焊接部
件信息量的传递十分有限�难以实现复杂的焊接工艺协调控制。
4�自动化、机器人焊接装备技术
在欧美、日本等技术发达国家�自动化、机器人焊接设备的应用非常
普遍�特别是在批量化、大规模和有害作业环境中使用率更高�已形成了
成熟的技术、设备和与之配套并不断升级的焊接工艺。在我国�汽车、石
化、电力、钢构等行业焊接生产现场使用的自动化和机器人焊接设备�少
部分为国内焊接装备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设备�一部分由国内或合资、独
资企业提供的、关键部件采用国外技术的组装和成套产品�更多的则是成
套进口设备。国内企业对自动化、机器人焊接设备的关键技术的掌握和生
产应用方面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。
5�焊接企业集团化
国外焊接企业为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�都在尽可能的完善产品链�提
高市场的占有率。各个专业厂家之间也都组成联盟或企业集团�提高在市
场竞争中的共生共存能力。而国内的焊接装备企业普遍弱小且各自为战�
在高端产品的研制开发上投入不足�在高端市场上难以对国外大的焊接企
业集团构成威胁�只能采用价格战拼抢低端市场。
4、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
1�由于中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�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电焊机大
国�但还远非强国。
2�电焊机产业同质化发展�各个企业在产品构成、市场取向方面过
于集中导致了价格的恶性竞争�损害了电焊机行业的整体利益。
3�电焊机厂家数量多但普遍规模偏小�产品链不完善�与国外优势
企业缺乏强有力的竞争能力。
4�电焊机企业大都缺乏核心技术�大量企业片面追求扩张规模�采
用粗犷式生产方式提高产量以求大的市场占有率�大都难以筹措大量资金
进行高端产品的研制开发�产品的拷贝抄袭现象严重�在知识产权日益受
到重视的今天�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。
5�由于各个大学焊接专业的撤消�电焊机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
不齐。而电焊机产品又是焊接、机械、电子、信息技术的综合体�导致电
焊机行业大量缺乏专业技术人才。
6�对行业标准、质量管理体系、环境对设备的要求等认识不深�对
出口、参与国际竞争的焊接设备的国际标准和要求了解不够�且一些企业
对标准、认证等工作只停留在形式和表面�仅为了应付检查�而在日常生
产中的执行力不够。
二、市场需求和产业化前景分析
�一�行业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
1、行业发展环境
2009年我国的钢产量已经达到5.3亿吨�焊接装备作为钢铁的裁缝�
蕴涵了巨大的市场需求。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�我国新增4万亿投资拉动
内需�石化、造船、交通运输、能源等行业投资巨大�商机无限。然而国
外各大电焊机厂家也蜂拥而至�纷纷在国内建厂生产。国外产品的本土化
经营必将对民族电焊机产业造成巨大的压力。“十二〃五”期间�国内电
焊机产业面临的形式是十分严峻的�加大研发投入�提高民族焊接装备的
技术水平�在国家重点工程和重点行业替代进口产品�是“十二〃五”期
间国内焊接装备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。
2、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
1�盲目上马�市场定位不准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。
2�产品的可靠性未经过严格测试�急于投入市场�打击消费者信心�
减慢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进度。
3�过度使用价格竞争策略既伤害整个行业的利益�又因难以保证产
品质量而伤害消费者的利益。
3、行业发展大势和市场的走向
1�中国的电焊机企业经过“九五”到“十一·五”的发展�大体上已
经形成了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和成都地区四个电焊机产业聚集地。
2�国内基础建设投资的增加�为中国电焊机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�
电焊机行业又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。
3�气体保护焊接装备和自动化焊接机具仍然会强势增长�将在石化、
造船、锅炉、铁路等行业快速推广。
4、重点用户调研
近年来�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�中国已经开始进入重工业化时代�
重型机械、冶金机械、船舶制造、矿山工程机械、电站锅炉、压力容器、
石油化工、机车车辆、汽车等以焊接工艺为主导的行业�已进入世界同行
业先进行列。受上述行业快速发展的牵引�国内焊接自动化装备行业进入
了高速发展阶段�但是�和国外同类行业、企业相比�在焊接自动化装备
的数量、焊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。
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�面对企业劳动力成本、环保要求的不断
提高�焊接技术工人的短缺�产品焊接工艺技术质量、生产效率要求的不
断提高�以焊接为主导工艺的中国企业已经将焊接自动化列为今后5年的
重点技术改造目标。
1�国内企业焊接加工现状及焊接数字化、自动化发展趋势
尽管国内企业近年来对焊接自动化装备的投入较大�但是焊接自动化
的使用比例仍较低�企业现有自动化焊接设备�含焊接机器人�占总焊接
设备的比例为10~1 5%。而国外同行业的先进企业焊接自动化设备占焊接设
备的比例为 50%以上�部分已达到 90%。因此�中国焊接自动化市场发展
空间巨大。
国外企业应用的数字化焊接电源占全部电源的25~30 %�并且还有逐年
增高的趋势。国内企业近年来刚刚开始使用数字化焊接电源�发展速度较
快�国外主要数字化焊接电源企业三年期间在中国销售数量增加了3倍�
尽管如此国内企业应用的数字化焊接电源占全部电源的比率仍低于5%。
2�对焊接自动化装备的需求预测
今后5年�对焊接自动化设备的需求量将明显增加�尤其是锅炉、压
力容器、船舶、钢结构、桥梁、汽车、机车、冶金设备、采矿机械、石油
化工装臵、家用电器、医疗设备和半导体器件等重点制造业都需要装备自
动化程度高�性能优良�可靠性好的各种自动化专用成套焊接设备�焊接
机器人工作站和焊接生产线�市场容量相当大�发展前景乐观�如果不考
虑国际市场�国内市场每年的需求量将达到100亿元以上。
预测2009年后5年内“中厚板结构件焊接机器人”产品市场年总量将
达到2,000台左右�焊接自动化成套装备”产品年市场总量将达到22,500
台左右�“数字化弧焊电源”产品年市场总量将达到400,000台左右。
�二�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
1、“十二〃五”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
1�焊接电源控制数字化
中国的数字化焊接电源经过十几年的发展�“十二〃五”期间会开始
逐步走向成熟。针对不同电弧过渡形式中的电弧物理与工艺特征的优化控
制模式�数字化逆变焊接电源的研究开发不仅仅是电路的开发与创新�必
须将逆变电源的开发与工艺�特别是电弧物理相结合�开发新型的、更高
性能的、更多功能的弧焊电源�推动使用量大面广的弧焊技术的发展。
2�焊接工艺控制智能化
由于缺乏专业的焊接工艺技术人员�“十二〃五”期间电焊机行业将
开始从销售焊机向用户提供一体化的焊接设备工艺过渡。这就需要电焊机
产品必须包含焊接工艺数据库�也就是说�电焊机市场必将从焊机性能的
竞争过渡到焊接性能的竞争。
3�焊接系统集成网络化
各类焊接专机的构成将从以P LC为核心的开关量编组控制过渡到以各
类工业现场总线为基础的分布式控制过渡�系统集成的技术水平将进一步
提高。
4�焊接装备环保化
“十二〃五”期间将大力发展节能降耗的焊接设备�EMC 标准、ROHS
指令将得到普遍的推行�同时对操作人员的电磁健康也会得到关注�将出
台电焊机能耗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淘汰高能耗产品。
2、新技术和重点发展项目的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、行业和地域需求
1�节能降耗的环保型焊接设备�
2�优质高效的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接设备�
3�基于数字控制技术的自动化焊接装备�
4�超精密或超大型的焊接专机和辅机具�
5�适应国家重大工程领域需求的专用焊接装备�
6�符合行业技术标准的自动化焊机的辅机具�
7�焊接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。
三、重点领域及任务
�一�行业发展的重点领域
1、电弧焊机
1�高效、高速、节能的焊接工艺趋势引起的电焊机发展�带有多丝
�枪�协调功能的高效MIG/MAG焊机、T IG焊机�实现高速焊接的MIG/MAG
焊机、TIG焊机�与激光协调的MIG/MAG焊机、TIG焊机。
2�节能焊机的发展�在当前逆变焊机基础上�采用新材料、新工艺、
新控制方式追求进一步降低能耗的电弧焊机。
3�绿色环保焊机的发展�
� 符合IEC、GB的EMC要求的电弧焊机�
� 使用材料符合ROHS 要求的电弧焊机�
� 对操作人员电磁健康关注的电弧焊机。
4�实现精密焊接的电弧焊机�低热输入量的MIG/M AG焊机、低飞溅
MIG/MAG焊机。
5�去技能化的电弧焊机�针对熟练焊工短缺的环境�不需要焊接技
能就可以进行高品质的焊接
� 焊接操作一键实现�
� 即使焊接过程遇到焊接间隙等变化�焊机能够自适应调整。
6�实现网络化管理的电弧焊机�为焊接用户的数字化工厂提供解决
方案。
7�焊接电源与机器人控制融合的新型焊接电源�实现焊接控制与机
器人动作的一体化控制。
2、焊接自动化及智能化
经过改革开放 30 年的发展�特别是“十一〃五”期间国内装备制造
业及金属加工行业的发展�完成了资金积累及制造技术基础的奠定�与此
同时�市场化的发展导致行业内的竞争更加激烈�对产品实物质量标准及
质量稳定的一致要求不断提高�国内焊工劳动力成本的迅速提高及国家对
焊接作业环境的环保要求的强化�这些因素都促进了焊接施工技术的结构
调整�加速焊接自动化的进程�国内各主要工业领域的焊接自动化及智能
化时代即将到来。十二〃五期间�将是国内焊接自动化技术发展及其应用
的高速增长期�也是中国焊接自动化发展的关键阶段。
1� 机器人焊接技术由于其良好的控制柔性和软硬件成本的迅速降
低�将得到极大地发展并成为制造业自动化焊接技术的首选�
� 中厚板钢结构部件机器人焊接技术(造船、建筑、发电、石化等)
� 铝、镁结构部件机器人焊接技术�高速列车、航空航天等�
� 低成本焊接机器人技术
� Mini型焊接机器人技术�建筑钢结构、桥梁、造船等�
� 特殊环境下工作的焊接机器人技术�水下、核电、狭小空间等�
� 专用激光或激光-电弧复合焊接机器人技术�汽车、造船等�
� 具有视觉或其他传感跟踪焊缝轨迹及自适应焊接参数调整功
能的智能化焊接机器人技术
� 机器人焊接的专家数据库技术
� 高效高速双丝机器人焊接技术
� 多机器人协同焊接控制技术
� 机器人遥控示教、遥控焊接技术
� 机器人焊接的质量控制技术
2�焊缝形式单一的标准化的自动化焊接专机在金属结构制造和金属
结构安装行业将得到极大发展�
� 窄间隙焊接专机
� 管-管焊接专机
� 管-板焊接专机
� 管-法兰焊接专机
� 相贯线焊接专机
� 表面堆焊焊接专机
3�针对特定行业具体金属结构件的非标自动化焊接专机技术将继续
得到发展的智能化焊接专机技术
4�大型的自动化焊接装备技术
5�自动化焊接再制造技术
6�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技术
7�自动化焊接车间技术
8�自动化焊接车间的网络化、数字化管理�远程控制技术
9�焊缝的自动检测、跟踪和补偿技术
10�电弧的检测与自动补偿技术
11�可视化焊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
�二�行业发展的重点任务
1、解决行业结构性矛盾�转变发展方式�增强可持续性发展能力�
行业内中小企业比较多�集中度不够�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�差距明
显�与国外同行业相比�差距更明显。
行业要调整结构�有指导性地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做大做强企业的
措施�引导行业内的整合和发展。“十二〃五”期间�行业内要出现一批
具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、具有不断创新发展、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企业�
保证行业持续不断发展�
2、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�实施走出去的战略�
3、缓解资源环境约束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、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
要求�
4、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�
5、深化市场经济改革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建立战略联盟�
6、建立和完善相关行业政策、法规、规划和标准以及合格评定体系�
提升产品质量。
四、重大项目
1、建立全国性焊接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�
2、全系列逆变焊接电源的统一化设计技术�
3、数字控制的熔化极脉冲气体保护焊接电源及工艺技术�
4、针对GB15579.10国家标准的电焊机电磁兼容性设计技术规范�
5、自动、半自动焊接设备辅机具与主机接口的行业统一标准�
6、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自动化焊接系统的数字通讯接口的行业统一
标准�
7、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的专门焊接装备和辅机具的设计与开发�
8、低成本焊接机器人的制造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控制的软硬件
平台。
五、产业布局
经过多年的发展�我国已经大体形成了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和成
都地区四个电焊机产业聚集地。
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�国内重型机械、冶金机械、船舶制造、矿
山工程机械、电站锅炉、压力容器、石油化工、机车车辆、汽车等行业已
进入世界同行业先进行列�由于这些行业都是以焊接工艺为主导�加上国
内投资的增加�为中国电焊机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。
高效节能焊接装备将强势增长�在石化、造船、锅炉、铁路等行业得
到快速推广。
国内焊接自动化装备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�自动化程度高、性能优良、
可靠性好的各种自动化专用成套焊接设备、焊接机器人工作站和焊接生产
线�其市场容量相当大�发展前景乐观。
六、发展目标
1、行业结构调整目标
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相结合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
要求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�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�加快建立现代企业
制度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�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。形成产业高度
集中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几个龙头骨干企业和若干具有专、精、特为优势
的中小企业共存的行业格局。
2、行业技术水平发展目标
坚持重点发展和全面提升相结合。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技术水
平�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�实现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的突破�建立行
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�以点带面�通过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�带动电焊机
行业研发和生产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。
3、行业发展的战略目标
坚持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相结合�建立并完善电焊机行业标准体系�
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�促进企
业有序竞争�加强协会的组织领导和宏观调控�发挥行业指导作用�避免
低水平重复建设�对国家重点项目的技术研发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。
七、政策及措施建议
�一�行业发展对策
1、对具有前瞻性、涉及国家安全、西方国家对我国技术封锁并亟待
解决的关键技术�坚持走自主化发展之路�集中全国的行业精英�明确牵
头单位�落实配套资金�组织相关行业研究机构、大专院校和企业开展联
合项目攻关及配套实施�从整体上集约利用各种资源�以达到在一定时期
内迅速提高行业水平的目标。掌握核心技术�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
和品牌产品�有组织大型成套装备工程能力的企业集团。
2、对市场上量大面广的通用产品和自动化装备�以国际金融危机为
契机�鼓励企业收购和重组国外的有技术特色的中小企业�坚持走“引进、
消化、吸收、再创新”的道路。
�二�措施和建议
1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。加大科研投入力度�集中攻克一批长期困扰
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。提升企业产品开发、制造、试验、检测能力。要通
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�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、研究开发的主
体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�带动市场导向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
蓬勃开展。
2、加快完善产品标准体系。加快制订装备产品技术标准�提高标准
水平�促进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设备、新材料的推广应用�淘汰落后产品。
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发展趋势�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
�修�订工作�促进自主创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。在将适合我国国情的国
际标准转化为国内标准的同时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�加强对
国际标准草案的研究和利用�改变以往被动采标的局面�并充分利用获得
的国际标准草案�在各个起草阶段认真进行研究�提出反映我国国情和利
益的提案�为国际标准的转化奠定基础。
3、加强焊接装备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。充分发挥全
国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、职业教育部门的技术及人才优势�鼓励企业开展
职业技术培训�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行业技术研究、应用和管理人才。
4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。根据当前政府转变职能、企业转换经营机制
的要求�充分发挥各专门行业协会及相关社会团体的作用�使行业协会真
正成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和参谋助手。行业协会要积极协助建设
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行业调查研究、制定发展规划�引导企业增强质量意识�
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�制定并与各个会员单位签订行业自律公约�监督
其执行情况�推广新技术、新设备和开发应用新工艺、新产品�积极为政
府和企业提供信息服务�协调行业内部的矛盾�树立行业的良好形象�维
护行业的合法权益。
肯倍Master Tig氩弧焊机,肯倍Master手工焊机,肯倍Pulse铝焊机,肯倍A3机器人焊机,肯倍A7机器人焊机,肯倍KempArc机器人焊机,肯倍MIG焊机,肯倍X8 MIG焊机,肯倍不锈钢MIG焊机,肯倍MAG焊机, 西安肯倍焊机,武功肯倍焊机,渭南肯倍焊机,宝鸡肯倍焊机,汉中肯倍焊机,咸阳肯倍焊机,延安肯倍焊机,榆林肯倍焊机,鄠邑肯倍焊机,长安肯倍焊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