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钧同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徽标
加入收藏| 设为首页
请稍候...
  • 西安钧同机电 焊接自动化专家
   
 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联系人
 焊接自动化 :周经理 15319752412

 仪器仪表   :宋经理 15091545611

 焊接设备   :周经理 15319752412

 电话:029-84245968 84502132  

 传真:029-84502132

 邮箱:jointon8@163.com

 地址:西安市未央区石化大道

行业新闻 你现在的位置:首页 - 新闻中心 - 行业新闻

焊接设备现状及发展趋势

作者:焊接材料  来源:焊接材料   更新时间:2021-03-21  阅读数:2791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 焊接设备分会、成套设备与专用机具分会

一、现状和问题

1、行业规模

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钢铁产品需要经过焊接加工�除了少数高端设备

外�这些焊接加工设备我国基本能够自行提供�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

的焊接设备生产国和出口国。

目前�我国电焊机行业中企业的经济类型主要为民营企业、股份制企

业、中外合资企业及外商独资企业。企业总数大约为700家左右�全年总

产值大约100亿元�其中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二十多家。

目前�我国焊接设备行业的产能大于需求�尽管上游资源及原材料价

格在不断上涨�但整个行业的销售平均价格处于下降区间�行业的平均利

润越来越薄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规模化的优势已经使那些没有自主研发

能力的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�企业的数量将会逐步减少。 

2、行业的技术水平

1�高效节能的CO2焊机、埋弧焊机的应用率大幅度提高。

2�逆变焊机已经形成普遍推广的势头�特别是逆变 C O2焊机获得了

普遍应用。

3�自动焊接设备发展迅猛�在高速机车、工程机械、钢结构、家电、

汽车等行业获得广泛应用�已经占据主体地位。

4�以焊接机器人为代表的焊接自动化装备的数量大幅度增加�应用

日益广泛。

5�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�电焊机出口数量和规模都大幅度增加�

在低端商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大幅上升。


 

3、国外发展水平及国内外差距对比分析

1�焊机控制数字化

全数字化控制的焊机�已经成为进口焊机的主流。全数字化控制技术

大大提高焊机的控制精度、焊机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�同时也大大简化

了控制技术的升级。而国内的焊接电源�仍然以模拟控制技术为主�虽然

部分厂家也推出了全数字化的焊接电源�但是大都处于简单代替模拟控制

的水平�全数字控制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�导致市场的认可度不高。 

2�工艺控制智能化

国外进口焊接电源大都以免费或选配的方式提供了焊接专家系统�允

许操作者输入焊接材料、厚度、坡口形式等焊接工艺条件就可自动生成焊

接工艺。而国内焊接电源厂家在焊接工艺的研究和积累工作还十分有限�

难以提供成熟可靠的焊接工艺支持�导致国内产品除价格外与进口产品不

存在竞争优势�大部分高端市场份额仍然被进口焊机占据。正是在智能化

和焊接工艺服务上的缺失和脱节�我国的焊接设备大多为纯粹的机器和设

备�而没有背负起为焊接用户解决焊接问题的责任。

3�系统集成网络化

国外焊接设备大都提供了现场总线接口�而且可控参数丰富�焊接工

艺控制更加方便�国外自动化焊接系统的集成水平显著提高。而国内的自

动化焊接系统普遍处于继电器开关量编组控制的水平�各个自动化焊接部

件信息量的传递十分有限�难以实现复杂的焊接工艺协调控制。 

4�自动化、机器人焊接装备技术

在欧美、日本等技术发达国家�自动化、机器人焊接设备的应用非常

普遍�特别是在批量化、大规模和有害作业环境中使用率更高�已形成了

成熟的技术、设备和与之配套并不断升级的焊接工艺。在我国�汽车、石

化、电力、钢构等行业焊接生产现场使用的自动化和机器人焊接设备�少

部分为国内焊接装备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设备�一部分由国内或合资、独


 

资企业提供的、关键部件采用国外技术的组装和成套产品�更多的则是成

套进口设备。国内企业对自动化、机器人焊接设备的关键技术的掌握和生

产应用方面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。

5�焊接企业集团化

国外焊接企业为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�都在尽可能的完善产品链�提

高市场的占有率。各个专业厂家之间也都组成联盟或企业集团�提高在市

场竞争中的共生共存能力。而国内的焊接装备企业普遍弱小且各自为战�

在高端产品的研制开发上投入不足�在高端市场上难以对国外大的焊接企

业集团构成威胁�只能采用价格战拼抢低端市场。

4、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

1�由于中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�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电焊机大

国�但还远非强国。

2�电焊机产业同质化发展�各个企业在产品构成、市场取向方面过

于集中导致了价格的恶性竞争�损害了电焊机行业的整体利益。 

3�电焊机厂家数量多但普遍规模偏小�产品链不完善�与国外优势

企业缺乏强有力的竞争能力。

4�电焊机企业大都缺乏核心技术�大量企业片面追求扩张规模�采

用粗犷式生产方式提高产量以求大的市场占有率�大都难以筹措大量资金

进行高端产品的研制开发�产品的拷贝抄袭现象严重�在知识产权日益受

到重视的今天�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。

5�由于各个大学焊接专业的撤消�电焊机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

不齐。而电焊机产品又是焊接、机械、电子、信息技术的综合体�导致电

焊机行业大量缺乏专业技术人才。

6�对行业标准、质量管理体系、环境对设备的要求等认识不深�对

出口、参与国际竞争的焊接设备的国际标准和要求了解不够�且一些企业

对标准、认证等工作只停留在形式和表面�仅为了应付检查�而在日常生


 

产中的执行力不够。

二、市场需求和产业化前景分析

�一�行业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

1、行业发展环境

2009年我国的钢产量已经达到5.3亿吨�焊接装备作为钢铁的裁缝�

蕴涵了巨大的市场需求。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�我国新增4万亿投资拉动

内需�石化、造船、交通运输、能源等行业投资巨大�商机无限。然而国

外各大电焊机厂家也蜂拥而至�纷纷在国内建厂生产。国外产品的本土化

经营必将对民族电焊机产业造成巨大的压力。“十二〃五”期间�国内电

焊机产业面临的形式是十分严峻的�加大研发投入�提高民族焊接装备的

技术水平�在国家重点工程和重点行业替代进口产品�是“十二〃五”期

间国内焊接装备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。

2、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

1�盲目上马�市场定位不准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。 

2�产品的可靠性未经过严格测试�急于投入市场�打击消费者信心�

减慢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进度。

3�过度使用价格竞争策略既伤害整个行业的利益�又因难以保证产

品质量而伤害消费者的利益。

3、行业发展大势和市场的走向

1�中国的电焊机企业经过“九五”到“十一·五”的发展�大体上已

经形成了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和成都地区四个电焊机产业聚集地。

2�国内基础建设投资的增加�为中国电焊机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�

电焊机行业又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。

3�气体保护焊接装备和自动化焊接机具仍然会强势增长�将在石化、

造船、锅炉、铁路等行业快速推广。

4、重点用户调研


 

近年来�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�中国已经开始进入重工业化时代�

重型机械、冶金机械、船舶制造、矿山工程机械、电站锅炉、压力容器、

石油化工、机车车辆、汽车等以焊接工艺为主导的行业�已进入世界同行

业先进行列。受上述行业快速发展的牵引�国内焊接自动化装备行业进入

了高速发展阶段�但是�和国外同类行业、企业相比�在焊接自动化装备

的数量、焊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。

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�面对企业劳动力成本、环保要求的不断

提高�焊接技术工人的短缺�产品焊接工艺技术质量、生产效率要求的不

断提高�以焊接为主导工艺的中国企业已经将焊接自动化列为今后5年的

重点技术改造目标。

1�国内企业焊接加工现状及焊接数字化、自动化发展趋势 

尽管国内企业近年来对焊接自动化装备的投入较大�但是焊接自动化

的使用比例仍较低�企业现有自动化焊接设备�含焊接机器人�占总焊接

设备的比例为10~1 5%。而国外同行业的先进企业焊接自动化设备占焊接设

备的比例为 50%以上�部分已达到 90%。因此�中国焊接自动化市场发展

空间巨大。

国外企业应用的数字化焊接电源占全部电源的25~30 %�并且还有逐年

增高的趋势。国内企业近年来刚刚开始使用数字化焊接电源�发展速度较

快�国外主要数字化焊接电源企业三年期间在中国销售数量增加了3倍�

尽管如此国内企业应用的数字化焊接电源占全部电源的比率仍低于5%。

2�对焊接自动化装备的需求预测

今后5年�对焊接自动化设备的需求量将明显增加�尤其是锅炉、压

力容器、船舶、钢结构、桥梁、汽车、机车、冶金设备、采矿机械、石油

化工装臵、家用电器、医疗设备和半导体器件等重点制造业都需要装备自

动化程度高�性能优良�可靠性好的各种自动化专用成套焊接设备�焊接

机器人工作站和焊接生产线�市场容量相当大�发展前景乐观�如果不考


 

虑国际市场�国内市场每年的需求量将达到100亿元以上。

预测2009年后5年内“中厚板结构件焊接机器人”产品市场年总量将

达到2,000台左右�焊接自动化成套装备”产品年市场总量将达到22,500

台左右�“数字化弧焊电源”产品年市场总量将达到400,000台左右。

�二�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

1、“十二〃五”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

1�焊接电源控制数字化

中国的数字化焊接电源经过十几年的发展�“十二〃五”期间会开始

逐步走向成熟。针对不同电弧过渡形式中的电弧物理与工艺特征的优化控

制模式�数字化逆变焊接电源的研究开发不仅仅是电路的开发与创新�必

须将逆变电源的开发与工艺�特别是电弧物理相结合�开发新型的、更高

性能的、更多功能的弧焊电源�推动使用量大面广的弧焊技术的发展。 

2�焊接工艺控制智能化

由于缺乏专业的焊接工艺技术人员�“十二〃五”期间电焊机行业将

开始从销售焊机向用户提供一体化的焊接设备工艺过渡。这就需要电焊机

产品必须包含焊接工艺数据库�也就是说�电焊机市场必将从焊机性能的

竞争过渡到焊接性能的竞争。

3�焊接系统集成网络化

各类焊接专机的构成将从以P LC为核心的开关量编组控制过渡到以各

类工业现场总线为基础的分布式控制过渡�系统集成的技术水平将进一步

提高。

4�焊接装备环保化

“十二〃五”期间将大力发展节能降耗的焊接设备�EMC 标准、ROHS

指令将得到普遍的推行�同时对操作人员的电磁健康也会得到关注�将出

台电焊机能耗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淘汰高能耗产品。

2、新技术和重点发展项目的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、行业和地域需求


 

1�节能降耗的环保型焊接设备�

2�优质高效的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接设备� 

3�基于数字控制技术的自动化焊接装备� 

4�超精密或超大型的焊接专机和辅机具� 

5�适应国家重大工程领域需求的专用焊接装备� 

6�符合行业技术标准的自动化焊机的辅机具�

7�焊接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。

三、重点领域及任务

�一�行业发展的重点领域

1、电弧焊机

1�高效、高速、节能的焊接工艺趋势引起的电焊机发展�带有多丝

�枪�协调功能的高效MIG/MAG焊机、T IG焊机�实现高速焊接的MIG/MAG

焊机、TIG焊机�与激光协调的MIG/MAG焊机、TIG焊机。

2�节能焊机的发展�在当前逆变焊机基础上�采用新材料、新工艺、

新控制方式追求进一步降低能耗的电弧焊机。

3�绿色环保焊机的发展�

�  符合IEC、GB的EMC要求的电弧焊机�

�  使用材料符合ROHS 要求的电弧焊机� 

�  对操作人员电磁健康关注的电弧焊机。

4�实现精密焊接的电弧焊机�低热输入量的MIG/M AG焊机、低飞溅

MIG/MAG焊机。

5�去技能化的电弧焊机�针对熟练焊工短缺的环境�不需要焊接技

能就可以进行高品质的焊接

�  焊接操作一键实现�

�  即使焊接过程遇到焊接间隙等变化�焊机能够自适应调整。

6�实现网络化管理的电弧焊机�为焊接用户的数字化工厂提供解决


 

方案。

7�焊接电源与机器人控制融合的新型焊接电源�实现焊接控制与机

器人动作的一体化控制。

2、焊接自动化及智能化

经过改革开放 30 年的发展�特别是“十一〃五”期间国内装备制造

业及金属加工行业的发展�完成了资金积累及制造技术基础的奠定�与此

同时�市场化的发展导致行业内的竞争更加激烈�对产品实物质量标准及

质量稳定的一致要求不断提高�国内焊工劳动力成本的迅速提高及国家对

焊接作业环境的环保要求的强化�这些因素都促进了焊接施工技术的结构

调整�加速焊接自动化的进程�国内各主要工业领域的焊接自动化及智能

化时代即将到来。十二〃五期间�将是国内焊接自动化技术发展及其应用

的高速增长期�也是中国焊接自动化发展的关键阶段。

1� 机器人焊接技术由于其良好的控制柔性和软硬件成本的迅速降

低�将得到极大地发展并成为制造业自动化焊接技术的首选�

�  中厚板钢结构部件机器人焊接技术(造船、建筑、发电、石化等)

�  铝、镁结构部件机器人焊接技术�高速列车、航空航天等�

�  低成本焊接机器人技术

�  Mini型焊接机器人技术�建筑钢结构、桥梁、造船等� 

�  特殊环境下工作的焊接机器人技术�水下、核电、狭小空间等�

�  专用激光或激光-电弧复合焊接机器人技术�汽车、造船等�

�  具有视觉或其他传感跟踪焊缝轨迹及自适应焊接参数调整功

能的智能化焊接机器人技术

�  机器人焊接的专家数据库技术

�  高效高速双丝机器人焊接技术

�  多机器人协同焊接控制技术

�  机器人遥控示教、遥控焊接技术

�  机器人焊接的质量控制技术


 

2�焊缝形式单一的标准化的自动化焊接专机在金属结构制造和金属

结构安装行业将得到极大发展�

�  窄间隙焊接专机

�  管-管焊接专机

�  管-板焊接专机

�  管-法兰焊接专机

�  相贯线焊接专机

�  表面堆焊焊接专机

3�针对特定行业具体金属结构件的非标自动化焊接专机技术将继续

得到发展的智能化焊接专机技术

4�大型的自动化焊接装备技术

5�自动化焊接再制造技术

6�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技术

7�自动化焊接车间技术

8�自动化焊接车间的网络化、数字化管理�远程控制技术 

9�焊缝的自动检测、跟踪和补偿技术

10�电弧的检测与自动补偿技术

11�可视化焊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

�二�行业发展的重点任务

1、解决行业结构性矛盾�转变发展方式�增强可持续性发展能力�

行业内中小企业比较多�集中度不够�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�差距明

显�与国外同行业相比�差距更明显。

行业要调整结构�有指导性地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做大做强企业的

措施�引导行业内的整合和发展。“十二〃五”期间�行业内要出现一批

具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、具有不断创新发展、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企业�

保证行业持续不断发展�

2、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�实施走出去的战略�


 

3、缓解资源环境约束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、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

要求�

4、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�

5、深化市场经济改革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建立战略联盟�

6、建立和完善相关行业政策、法规、规划和标准以及合格评定体系�

提升产品质量。

四、重大项目

1、建立全国性焊接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� 

2、全系列逆变焊接电源的统一化设计技术� 

3、数字控制的熔化极脉冲气体保护焊接电源及工艺技术� 

4、针对GB15579.10国家标准的电焊机电磁兼容性设计技术规范� 

5、自动、半自动焊接设备辅机具与主机接口的行业统一标准�

6、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自动化焊接系统的数字通讯接口的行业统一

标准�

7、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的专门焊接装备和辅机具的设计与开发�

8、低成本焊接机器人的制造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控制的软硬件

平台。

五、产业布局

经过多年的发展�我国已经大体形成了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和成

都地区四个电焊机产业聚集地。

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�国内重型机械、冶金机械、船舶制造、矿

山工程机械、电站锅炉、压力容器、石油化工、机车车辆、汽车等行业已

进入世界同行业先进行列�由于这些行业都是以焊接工艺为主导�加上国

内投资的增加�为中国电焊机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。

高效节能焊接装备将强势增长�在石化、造船、锅炉、铁路等行业得

到快速推广。

国内焊接自动化装备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�自动化程度高、性能优良、


 

可靠性好的各种自动化专用成套焊接设备、焊接机器人工作站和焊接生产

线�其市场容量相当大�发展前景乐观。

六、发展目标

1、行业结构调整目标

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相结合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

要求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�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�加快建立现代企业

制度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�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。形成产业高度

集中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几个龙头骨干企业和若干具有专、精、特为优势

的中小企业共存的行业格局。

2、行业技术水平发展目标

坚持重点发展和全面提升相结合。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技术水

平�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�实现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的突破�建立行

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�以点带面�通过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�带动电焊机

行业研发和生产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。

3、行业发展的战略目标

坚持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相结合�建立并完善电焊机行业标准体系�

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�促进企

业有序竞争�加强协会的组织领导和宏观调控�发挥行业指导作用�避免

低水平重复建设�对国家重点项目的技术研发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。

七、政策及措施建议

�一�行业发展对策

1、对具有前瞻性、涉及国家安全、西方国家对我国技术封锁并亟待

解决的关键技术�坚持走自主化发展之路�集中全国的行业精英�明确牵

头单位�落实配套资金�组织相关行业研究机构、大专院校和企业开展联

合项目攻关及配套实施�从整体上集约利用各种资源�以达到在一定时期

内迅速提高行业水平的目标。掌握核心技术�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

和品牌产品�有组织大型成套装备工程能力的企业集团。 


 

2、对市场上量大面广的通用产品和自动化装备�以国际金融危机为

契机�鼓励企业收购和重组国外的有技术特色的中小企业�坚持走“引进、

消化、吸收、再创新”的道路。

�二�措施和建议

1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。加大科研投入力度�集中攻克一批长期困扰

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。提升企业产品开发、制造、试验、检测能力。要通

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�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、研究开发的主

体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�带动市场导向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

蓬勃开展。

2、加快完善产品标准体系。加快制订装备产品技术标准�提高标准

水平�促进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设备、新材料的推广应用�淘汰落后产品。

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发展趋势�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

�修�订工作�促进自主创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。在将适合我国国情的国

际标准转化为国内标准的同时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�加强对

国际标准草案的研究和利用�改变以往被动采标的局面�并充分利用获得

的国际标准草案�在各个起草阶段认真进行研究�提出反映我国国情和利

益的提案�为国际标准的转化奠定基础。

3、加强焊接装备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。充分发挥全

国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、职业教育部门的技术及人才优势�鼓励企业开展

职业技术培训�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行业技术研究、应用和管理人才。

4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。根据当前政府转变职能、企业转换经营机制

的要求�充分发挥各专门行业协会及相关社会团体的作用�使行业协会真

正成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和参谋助手。行业协会要积极协助建设

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行业调查研究、制定发展规划�引导企业增强质量意识�

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�制定并与各个会员单位签订行业自律公约�监督

其执行情况�推广新技术、新设备和开发应用新工艺、新产品�积极为政


 

府和企业提供信息服务�协调行业内部的矛盾�树立行业的良好形象�维

护行业的合法权益。

肯倍Master Tig氩弧焊机,肯倍Master手工焊机,肯倍Pulse铝焊机,肯倍A3机器人焊机,肯倍A7机器人焊机,肯倍KempArc机器人焊机,肯倍MIG焊机,肯倍X8 MIG焊机,肯倍不锈钢MIG焊机,肯倍MAG焊机, 西安肯倍焊机,武功肯倍焊机,渭南肯倍焊机,宝鸡肯倍焊机,汉中肯倍焊机,咸阳肯倍焊机,延安肯倍焊机,榆林肯倍焊机,鄠邑肯倍焊机,长安肯倍焊机。

 

打印本页 | 返回前一页

西安钧同机电科技有限公司 

 Copyright (C)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. 西安钧同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

陕ICP备13008489号-1 链接工信部网站(https://beian.miit.gov.cn

管理登陆
技术支持: 西北大网